龙岩一次致灾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蔡菁,连晨方,郑敏煜,赖巧珍,冯晋勤
摘要(Abstract):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2日龙岩市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低涡切变和锋面南压的环流形势下,由切变附近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带来的短时强降水造成。强降水带主要位于切变南侧的风速、风向辐合区。低空急流维持、冷暖气流交汇、低层辐合、不稳定层结及“列车效应”是暴雨产生的有利条件。WRF模式设计的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龙岩中北部突出的地形有利于水汽辐合和动力抬升条件的形成,控制试验较半地形试验过程降水最大可增加80~100mm,地形的降水增幅作用非常明显。
关键词(KeyWords): 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数值试验;地形影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前汛期双雨带型暖区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结构特征研究”(编号:2021J01450);; 福建省气象局短临科技专项项目“基于实况降水和雷达资料的龙岩临近预警技术研究”(编号:2022D05)
作者(Author): 蔡菁,连晨方,郑敏煜,赖巧珍,冯晋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项续康.1989年7月川东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气象,1995,21(3):30-34.
- [2]邓承之,赵宇,牟容,等.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过程中MCS的演变特征[J].气象科技,2018,46(1):121-128.
- [3]赵玉春,李泽椿,肖子牛.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个例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1):47-54.
- [4]何立富,陈涛,周庆亮,等.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5):655-665.
- [5]郑媛媛,张小玲,朱红芳,等.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J].气象,2009,35(2):1-7.
- [6]夏茹娣,赵思雄.2005年6月广东锋前暖区暴雨β-中尺度系统特征的诊断与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9,33(3):468-488.
- [7]杜其成,邱学兴,刘裕禄.2013年6月30日皖南山区对流性暴雨成因及漏报原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4):50-58.
- [8]宋清芝,吕林宜.黄河中游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2):52-59.
- [9]倪悦,廖义樟,苏源.龙岩地区一次夏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地形影响模拟试验[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7,40(3):200-207.
- [10]连晨方,蔡菁,何清芳.龙岩市2018年6月10日一次暴雨过程分析[J].海峡科学,2020(3):9-17.
- [11]张红梅,张深寿,连晨方.福建西南部一次特大暴雨的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44(2):16-24.
- [12]曾凡辉,倪悦,林辉.闽西2019年“5.27”暖区暴雨过程成因分析[J].海峡科学,2021(12):3-8.
- [13]冯晋勤,刘铭,蔡菁.闽西山区“7.22”极端降水过程中尺度对流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8,29(6):748-758.